- 元岑玥;李宝元;
目的:对比分析经锁骨下入路腔镜辅助与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53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甲状腺单侧叶、峡部切除+单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139例经锁骨下入路行腔镜单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术,400例行传统开放单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疗效、临床病理特征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性别、术后声嘶发生率、总淋巴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较开放组患者更年轻,肿瘤最大径更小,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第1天引流量更多,住院费用更高,颈前不适发生率更低,转移淋巴结数量与转移灶直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筛选适应证的前提下,腔镜辅助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更适合有美容需求的患者。
2025年04期 v.30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俊飞;周伯良;杨茜;牛帅;张一曼;张惠卿;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采用食管空肠π吻合对胆囊容积、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10月为80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Overlap组(行Overlap吻合,n=36)、π吻合组(行食管空肠π吻合,n=44)。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胆囊容积相关指标、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π吻合组手术时间短于Overlap组(P<0.05)。术后3个月,π型组空腹胆囊容积、脂肪餐后胆囊容积、与术前差值均小于Overlap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与术前差值均大于Overlap组(P<0.05),BMI与术前差值小于Overlap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胆囊收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Visi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π吻合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评分低于Overlap组(P<0.05)。结论:与Overlap吻合相比,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采用食管空肠π吻合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改善胆囊容积,减少胆囊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0 246-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马嫣霓;安小霞;毛佳佳;秦庆迪;郭峰;戴勇;王延磊;张翔;王可新;程志强;李晓宁;
目的:探讨回肠造口还纳术前自身肠液灌注操作的可行性及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6月至2022年11月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60例患者,分为自身肠液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后统一进流质饮食,术前3 d收集肠内容物处理后进行灌注,每天灌注1次,至术前1 d。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及术后炎症指标(白细胞水平、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腹泻、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前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灌注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非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0.51)d vs.(2.81±0.75)d,P<0.001]。灌注组出现腹泻4例,非灌注组出现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发热及远端肠管直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收集造口袋内肠液并行远段肠管灌注的方法可行,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30 25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孙维强;赵明池;田虎;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相关风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切除标本最长径、血生化指标等,分析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发生与术前、术中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肝切除术,其中14例(29.17%)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包括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OR=1.122,95%CI=1.021~1.235)、入肝血流阻断时间(OR=1.043,95%CI=1.012~1.076),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发现校准后曲线与拟合线距离较近,说明模型拟合度相对较好。结论: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与术前吲哚菁绿15 min清除率增加、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延长有关,积极的术前准备与术中规划对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04期 v.30 257-26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宓立强;田蓝天;李敬香;尉文新;
目的:探讨采用合理策略行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的可行性。方法:总结两个阶段的LTCBDE,第一阶段为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A组,未采用合适的策略),第二阶段为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B组,采用合理的策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胆漏持续时间、手术成功率、胆漏发生率。合理策略包括:(1)严格术前评估,选择胆囊三角解剖良好、边界清晰、胆囊管直径>3 mm的患者;(2)打开所有胆囊管瓣膜;(3)胆道镜经胆囊管进入胆总管时角度最小;(4)及时使用碎石设备;(5)在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汇处及时做小切口。结果:A组40例行LTCBDE,18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B组45例行LTCBDE,5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B组LTCBDE成功率高于A组(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胆漏时间短于A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合理手术策略是手术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白蛋白水平是胆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合理策略行LTCBDE是可行、有效的,可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另一种选择。
2025年04期 v.30 26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朱洪江;梅永;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沿胆囊管切开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27例行腹腔镜下沿胆囊管切开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详细介绍手术步骤。结果:27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沿胆囊管切开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术,手术时间平均(68.9±7.3)min,平均住院(4.1±0.9)d,发生并发症2例(7.4%),其中肺部感染1例、剑突下切口脂肪液化1例,均经相应治疗治愈。结论:腹腔镜下沿胆囊管切开胆道探查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
2025年04期 v.30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郭志唐;龙奎;王琳;陈章彬;杨雪梅;张威;
目的:总结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为32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行LT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3例患者因术中经胆囊管置入胆道镜困难改行腹腔镜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取石术+LC;1例患者因胆囊管低位汇合,1例因胆囊三角区纤维化明显、解剖游离胆囊管困难改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LC,27例患者顺利完成LTCBDE+LC,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5~140 min,中位时间114.50(91.25,129.50)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中位出血量25.00(20.00,30.00)mL;腹腔引流时间1~6 d,中位时间3.00(3.00,4.00)d;总住院3~11 d,平均(6.53±2.29)d;总住院费用1.24~2.23万元,平均(1.74±0.27)万元。术后发生胆漏2例、残余结石2例、发热4例,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LTCBDE+LC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良好,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性开展。
2025年04期 v.30 27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张涛;潘祝彬;
目的:探讨发病24 h内血液指标、影像学检查在儿童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242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阑尾最大直径、阑尾长度、阑尾粪石等。根据术后组织病理结果分为单纯性阑尾炎(n=53)与复杂性阑尾炎(n=189)。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探讨联合诊断价值。结果:C反应蛋白(OR=1.020,95%CI=1.002~1.039,P=0.027)、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OR=1.102,95%CI=1.005~1.208,P=0.039)及阑尾最大直径(OR=2.109,95%CI=1.514~3.169,P<0.001)是复杂性急性阑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阑尾最大直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5、0.6702、0.6529,三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84(95%CI=0.8295~0.9473,P<0.001)。结论: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阑尾最大径术前联合预测儿童复杂性急性阑尾炎是可行的,可用于术前评估急性阑尾炎类型。
2025年04期 v.30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淑萍;折甜甜;胡淑娜;史志涛;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60例腹股沟疝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与神经阻滞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神经阻滞组行全凭静脉麻醉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气腹前、气腹后10 min、气腹后30 min、停气腹10 min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术前与术后6 h应激指标、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神经阻滞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入苏醒室后Steward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气腹后10 min、气腹后30 min时,神经阻滞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各时段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组内不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6 h,两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升(P<0.05),神经阻滞组低于传统组(P<0.05);神经阻滞组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组(6.67%vs. 26.67%)。结论:罗哌卡因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可有效提高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患儿的麻醉质量,对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镇静效果更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2025年04期 v.30 283-287+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付春莉;张光宇;徐倩倩;张元凯;张立峰;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系统梳理腹腔镜模拟培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14~2023年与腹腔镜模拟培训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生成国家/地区、机构、作者等合作网络图,关键词密度图及突现分析图,探讨腹腔镜模拟培训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共纳入1449篇文献,其中原创性研究1284篇,综述165篇。年发文量整体稳定,年被引频次呈现显著增长。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居于领先地位。关键词分析揭示,虚拟现实、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成为研究热点。结论:腹腔镜模拟培训近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热点集中在虚拟现实与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新技术上。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望进一步提升外科医生的培训效果,提供更为安全、个性化的训练模式。
2025年04期 v.30 28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胡慧;祁聪聪;
目的:通过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学软件分析胸腔镜手术在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并预测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5~2025年收录的胸腔镜肺癌手术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量、作者合作、关键词聚类及突现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5314篇,其中中文文献3118篇、英文文献2196篇。发文量分析显示,2015~2025年,胸腔镜在肺癌领域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发现,研究学者分布较为广泛,尚未形成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肺功能、并发症、生活质量、炎症反应、单孔、老年、危险因素、长期生存率等。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近年术后康复、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疼痛、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结局突现强度较高。结论:胸腔镜在肺癌领域的应用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热点集中在手术技术优化、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管理等方面。
2025年04期 v.30 295-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