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家和;朱超;李玉龙;钱军;金功圣;郭晨旭;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行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2月至2024年4月同一组医师施行的95例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65例未合并HT(无HT组),30例合并HT(HT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甲状腺体积、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满意度等,采用累积和法分析学习曲线。结果:与无HT组相比,HT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高,甲状腺体积大,清扫淋巴结数量多,手术时间长(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切口满意度、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为13例。结论:合并HT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腔镜手术是安全的,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学习曲线较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25年07期 v.30 48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徐连彬;黎涛;陈世鑫;徐同毅;周成;
目的:分析单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联合环抱式接骨板对老年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组(n=40)与单孔组(n=40)。传统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单孔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联合环抱式接骨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手术前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单孔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组,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核心量表总分均升高,单孔组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单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联合环抱式接骨板治疗可提高老年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年07期 v.30 486-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程建波;冯红浪;赵广辉;王登强;孙智国;刘辉;颜军世;
目的:探讨钛夹磁体复合体预标记定位应用于基层医院腹腔镜胃肠道手术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23年10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内镜下钛夹磁体复合体预标记,用钛夹磁体复合体钳夹胃肠道病灶口侧,术中预标记的钛夹磁体复合体与腹腔镜金属器械在磁力作用下相互吸引,精准定位病灶,从而确定手术预切范围。记录内镜下预标记的时间、腹腔镜手术中定位时间、术后标本切缘等。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在内镜下成功标记病灶,其中胃体中分化腺癌(pT_(1a)N_0)1例,胃体中-低分化腺癌(pT_(1a)N_0)1例,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内镜下标记时间为(3.8±1.0)min,术中定位时间平均(2.8±1.5)min。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术中剖视标本无钛夹磁体复合体脱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提示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结论:钛夹磁体复合体预标记可作为腹腔镜胃肠道手术新的标记方式,简便、安全、准确,值得推广。
2025年07期 v.30 491-494+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熊海波;李叔强;曾云龙;邓力宾;袁家天;吕波;强正宏;邓立豪;李俊;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3年8月至2024年11月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荧光组),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匹配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行常规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作为常规组,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组总淋巴结检出数量多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低于常规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效果,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总体医疗费用负担。
2025年07期 v.30 495-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胜强;张大玮;刘海瑞;路浩;李世宽;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4年8月为415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102例,开放组31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卡钳值=0.02),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均纳入73例,匹配后两组均衡性良好(P>0.05)。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手术时间[90.00(60.00,125.00)min vs. 110.00(80.00,140.00)min,P=0.016]、出血量[10.00(5.00,20.00)mL vs. 50.00(20.00,50.00)mL,P<0.001]、总住院时间[7.00(5.00,11.00)d vs. 13.00(9.00,18.00)d,P<0.001]、术后住院时间[5.00(3.00,7.00)d vs. 9.00(7.00,12.00)d,P<0.001]、术后并发症(P=0.004)、住院费用[24 565.56(17 033.92,34 067.30)元vs. 36 992.57(30 177.03,49 628.43)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短期临床效果较好。
2025年07期 v.30 500-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董源;金鹏飞;武振东;
目的:分析吲哚美辛栓纳肛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的效果。方法: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且存在PEP高危风险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予以抑酸药物、抗感染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经鼻胆管留置胰管导丝预防PEP,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吲哚美辛栓纳肛预防PEP。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h、24 h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评估PEP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计数、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24 h时,两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计数、炎症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4~+、CD4~+/CD8~+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P发生率(7.33%vs. 15.33%)、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2.00%vs. 36.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EP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栓纳肛联合经鼻胆管留置胰管导丝可预防PEP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2025年07期 v.30 505-509+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卯;高金灵;秦兴陆;张智勇;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评估相关因素对中转开腹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6月行LC的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因术中发现解剖变异、出血、粘连严重等中转开腹。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结果及手术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这些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中转组患者年龄、BMI、合并症发生率、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肝功能异常率、腹部手术史比例、胆囊壁厚度高于未中转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CI=1.02~1.08)、BMI(OR=1.12,95%CI=1.03~1.17)、合并症(OR=3.22,95%CI=1.73~6.02)、术前白细胞计数(OR=1.13,95%CI=1.02~1.22)、胆囊壁厚度(OR=1.51,95%CI=1.33~1.71)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壁厚度(曲线下面积=0.83,P<0.001)的预测准确性最高,最佳阈值为3.53 mm时,灵敏度为86.3%,特异性为78.5%。结论:年龄、BMI、合并症、胆囊壁厚度是LC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尤其胆囊壁厚度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进而优化LC的手术策略。
2025年07期 v.30 510-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嵩;林晖;
目的:探讨超重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日间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为54例超重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日间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分为观察组(n=26)与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解剖胆囊三角时间、术中出血量、解剖胆囊三角前后肝外胆管识别率、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0.5±11.1)min vs.(63.6±22.9)min,t=-2.631,P=0.011]、解剖胆囊三角时间[(12.9±5.6)min vs.(19.7±13.2)min,t=-2.420,P=0.019]短于对照组;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胆囊三角前观察组胆总管[80.8%(21/26) vs. 53.6%(15/28),χ~2=4.488,P=0.034]、肝总管[61.5%(16/26) vs. 28.6%(8/28),χ~2=5.934,P=0.015]的识别率高于对照组;解剖胆囊三角后观察组胆总管[100%(26/26) vs. 78.6%(22/28),χ~2=6.268,P=0.012]、肝总管[88.5%(23/26) vs. 57.1%(16/28),χ~2=6.591,P=0.010]识别率高于对照组;解剖胆囊三角前两组胆囊管识别率、解剖胆囊三角前后两组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胆囊三角后两组胆囊管识别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退出日间手术的情况。结论:超重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日间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可简便、安全、快速地识别肝外胆管系统,缩短操作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值得推广。
2025年07期 v.30 516-520+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敏捷;邓友勇;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半数有效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复合组,每组35例。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使用0.25%罗哌卡因,复合组使用0.25%罗哌卡因复合0.6μg/kg右美托咪定,每组定量15 mL。采用医学序贯实验法确定罗哌卡因浓度,初始浓度为0.5%,相邻患者浓度比值为1∶1.2,术后6 h通过视觉模拟评分评估阻滞效果,评分<3分为有效镇痛。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两组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95%效应剂量。结果:复合组有效镇痛20例(57.14%),对照组18例(51.43%);对照组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为0.276%(95%置信区间:0.215%~0.293%),95%效应剂量为0.297%(95%置信区间:0.243%~0.316%),复合组半数有效剂量为0.213%(95%置信区间:0.187%~0.239%),95%效应剂量为0.236%(95%置信区间:0.203%~0.271%),复合组半数有效剂量及95%效应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使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时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的腹横肌平面阻滞效果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2025年07期 v.30 52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宝;代伟;车文盛;郑欣;段恒;浦玺斌;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优势,总结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24年为78例急性阑尾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腔镜组),选择同期行开腹阑尾切除术的78例急性阑尾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阑尾穿孔率、引流管放置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盆腔脓肿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结果:腔镜组中76例患者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开腹,中转率2.6%。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31.7±14.3)min vs.(42.8±18.3)min]、术中出血量[(18.8±7.1)mL vs.(39.4±16.5)mL]、术中引流管放置率(52.6%vs. 88.5%)、切口感染率(9.0%vs. 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准备时间、阑尾穿孔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盆腔脓肿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合并感染性休克安全、可靠,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放置率、术后切口感染率方面具有优势。
2025年07期 v.30 526-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阳;马海云;
目的: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同一医师连续开展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共纳入80例单侧与双侧腹股沟疝患者。根据开展手术的时间进行排序。使用移动平均法、累积和法得出学习曲线截点。根据截点将患者分为学习曲线完成前组(前组)与学习曲线完成后组(后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验证学习曲线结果。结果:学习曲线的截点约为25例。前组与后组手术时间[(138.14±36.73)min vs.(100.56±22.34)min,P<0.001]、术后住院时间[(3.48±0.77)d vs.(3.15±0.62)d,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腹股沟疝侧别(单、双侧;左右侧)、腹股沟疝类型(斜疝、直疝、股疝)、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操作熟练的高年资医师,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学习曲线约为25例。
2025年07期 v.30 530-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慧颖;张佩柔;孙丽佳;张玉虹;刘晓娟;樊捷婷;陈江平;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34a-5p(miR-34a-5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3(IGFBP3)表达水平变化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共106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观察组,根据妊娠结局46例自然妊娠成功者为妊娠组,51例自然妊娠失败者为未妊娠组,另选择106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血清miR-34a-5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GFBP3浓度;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34a-5p与IGFBP3基因靶向关系;Pearson法分析患者血清miR-34a-5p、IGFBP3表达水平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miR-34a-5p、IGFBP3水平对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miR-34a-5p表达水平下降,IGFBP3表达水平升高(P<0.05),未妊娠组血清miR-34a-5p表达水平低于妊娠组,IGFBP3表达水平较高(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miR-34a-5p靶向调控IGFBP3表达;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miR-34a-5p、IGFBP3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49,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血清抗精子蛋白17抗体、抗顶体蛋白酶抗体、糖类抗原125、miR-34a-5p、IGFBP3是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血清miR-34a-5p、IGFBP3水平联合预测患者术后自然妊娠失败曲线下面积为0.969,大于miR-34a-5p(曲线下面积=0.876,Z=2.206,P=0.027)与IGFBP3(曲线下面积=0.863,Z=2.691,P=0.007)单独预测。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miR-34a-5p表达水平下降,IGFBP3表达水平升高,与腹腔镜手术后妊娠结局具有相关性。
2025年07期 v.30 534-539+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